現代企業幾乎每天都在「用更少資源達成更多成果」的挑戰中掙扎。想要培訓員工,卻沒有時間;想要跟上產業趨勢,卻還在忙著追趕最新流程;想要滿足客戶期待、維持獲利,卻不得不面對預算越來越緊的現實。在這種高壓環境下,工作流程自動化(Workflow Automation) 成了最實用的解方之一。透過科技取代重複的人工操作,企業不僅能加速工作節奏,還能大幅降低錯誤率與營運成本。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什麼是工作流程自動化、它能為企業帶來哪些效益、九個真實應用案例,還會實際看看在 monday work management 裡,自動化是如何讓團隊運作更流暢、更高效的。
什麼是工作流程自動化?
所謂的「工作流程自動化(Workflow Automation)」,就是用科技把那些重複又耗時的工作自動化,讓人不用再親手去做。最適合導入自動化的任務,通常是那種每天都要重複操作、卻又很浪費時間的例行工作。舉個例子:像是手動提醒同事「我已經完成,可以換你接手了」,或寄信通知客戶「我們已經收到你的訂單」——這些都是可以讓系統自動幫你完成的事。
如果你想了解怎麼在 monday.com 裡設定這些自動化流程、讓團隊不再被瑣事拖住,可以到 monday academy 上看看「Automations 101」課程,幾分鐘就能上手。
工作流程自動化是怎麼運作的?
簡單來說,「工作流程」就是完成一項業務時要反覆執行的步驟,而「自動化」則是讓系統自己去跑這些流程,不用人為干預。不同平台的設計方式不太一樣,但在 monday work management 裡,整個自動化的運作主要由三個核心元素組成:
- 觸發條件(Triggers):當某件事發生時,系統就會自動啟動流程,例如任務狀態變更、新任務被建立或資料被更新。
- 條件設定(Conditions):可以加上判斷條件,例如「如果截止日期已過」,那就執行下一個動作。
- 動作(Actions):當前面兩個條件都符合後,系統就會執行設定好的任務,例如自動寄出通知信、指派任務或封存文件。
想看看自動化實際怎麼幫團隊省下時間、提升效率嗎?你可以直接申請一場 monday work management 免費試用(demo),親自體驗不同自動化流程帶來的差異。
工作流程自動化的五大關鍵優勢
不論你身處哪個產業,導入工作流程自動化後,企業幾乎都能感受到效率與效益的雙重提升。以下是最明顯的五大好處:
1. 節省時間與成本
企業導入自動化的首要目的,就是為了省時間、也省錢。
過去那些每天都要重複執行的例行公事,現在只要設定一次,系統就能自動完成。
舉個例子,一位電商客服人員每週可能花 8 小時手動寄出訂單確認信、更新庫存、印出出貨標籤。
但如果這些任務交給自動化系統來處理,這 8 小時就能完全釋放出來。
公司可以因此每年節省約 5,000 美元的人事成本,或者把這些時間轉投入其他更有價值的業務發展。
2. 大幅降低人為錯誤
自動化的最大優勢之一,就是「它永遠不會忘記」。
只要流程設定正確,系統就會按照相同步驟執行每一項任務,不會打錯字、不會忘通知、不會漏信。
相反地,只要人工參與,錯誤的可能性就永遠存在——
例如資料輸入錯誤、漏寄郵件、或忘了更新任務狀態。
而自動化能確保所有任務都精準執行,讓團隊能放心把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工作上。
3. 溝通更順、更即時
「沒人跟我說啊!」是不是常聽到的話?
這種溝通落差往往是導致工作延誤或責任不清的元兇。
導入自動化後,這些問題會被徹底解決。
系統會在任務狀態改變時,自動發出通知——不論是電子郵件、即時訊息或看板更新——所有相關人員都能即時掌握最新狀況,不再錯過任何重要進度。
結果就是:協作更順暢、溝通更透明、效率自然倍增。
4. 團隊運作更有條理,不再遺漏任何細節
導入自動化之後,任務管理會變得更有組織、更可控。
系統會幫你確保每個任務都有人跟進、不會被卡住或遺漏。
舉個例子,假設一項任務分配給同事,但超過期限還沒完成,系統就會自動發出提醒,甚至直接通知主管接手處理。
這樣一來,就不再會出現「啊這件事怎麼沒人做?」的狀況。
自動化讓整個團隊井然有序,再也不用靠人工追蹤、手忙腳亂。
5. 輕鬆擴張業務,不怕人手不足
企業規模變大時,工作量一定會跟著增加。
但如果你有自動化系統,就不用擔心「人不夠」的問題。
舉個例子,假設你的電商業務突然接到兩倍訂單,只要更新一下「出貨標籤」的自動化設定,系統就能自動處理所有新增的訂單,不需要再多請人。
這就是自動化最強大的地方——它能隨著業務成長自由擴充,讓你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,依然維持高效率。
9 個實際應用的工作流程自動化範例
自動化最迷人的地方,就是它幾乎可以應用在任何類型的業務上,幫助企業快速理清流程、節省人力並提升效率。以下是一些常見又實用的例子,作為你導入自動化的靈感起點——但實際上,能發揮的空間遠比這些還多。
1. 專案管理自動化
對專案經理來說,要同時掌握進度、預算與期限,絕對是一場耐力戰。這時候導入自動化工具,就能讓整個專案流程更順、更聰明。
舉例來說,當專案被分派出去時,系統會自動建立任務清單並分配負責人;到截止前一週,還會自動發送提醒信或通知。
同時,任務核准流程也能自動化,上一階段完成後,系統會自動更新狀態或產出報告,方便專案經理隨時掌握進度。
更棒的是,這些報告能直接生成給客戶或主管,省下繁瑣的整理時間。
結果就是——少了人工追蹤的壓力,專案更有條理、也更容易準時交付。

2. 銷售自動化:讓業務團隊把時間花在成交上,而不是瑣事上
對業務團隊來說,追蹤潛在客戶、寫信、更新系統這些重複性任務往往最耗時間。導入銷售自動化後,這些流程全都能交給系統處理,業務只需要專心談單、創造價值。
舉個例子:
- 當你結束一場客戶會議或電話,系統會自動寄出後續追蹤信件,不用再自己複製貼上模板。
- 如果潛在客戶在公司網站上填了表單,CRM 會自動建立一筆新名單,省下人工輸入的時間。
- 針對正在進行的交易,系統也會發出自動提醒,確保不會錯過重要行動或截止期限。
- 甚至在交易成功或失敗時,系統會即時通知團隊成員,讓所有人都掌握最新戰況。
這樣一來,業務就能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——成交更多單、建立更深的客戶關係。

3. 行銷自動化:讓你的行銷更聰明、更省力
行銷工作中總有一堆瑣事:寄信、更新名單、追蹤數據、催進度。透過自動化,這些通通能交給系統來處理。
舉例來說:
- 你可以根據客戶的行為自動發送行銷信件;
- 當有人在社群上與廣告互動時,CRM 會自動更新他們的資料;
- 行銷團隊也會在發佈內容或做社群貼文前收到提醒。
- 系統還能自動整理網站成效報告,讓你一目了然。
Omniscient Digital 創辦人 David Ly Khim 甚至提到,行銷人也能打造屬於自己的 SEO 自動化工具:像是幫內容自動加上內部連結、建立搜尋意圖計算機,或自動完成關鍵字研究初稿。這些工具讓非技術背景的行銷人也能像工程師一樣聰明操作,打開更多創意空間。
4. 財務自動化:讓報帳與對帳變得不再頭痛
財務團隊每天都要開發票、付帳單、更新報表,自動化能幫你節省大量時間。
舉例來說:
- 系統能自動生成發票寄給客戶
- 定期支付訂閱或帳單
- 甚至根據即時數據自動調整財報
- 你也可以設定自動付款計畫,不必再逐筆確認。
這樣一來,財務團隊就能把時間留給更有價值的分析與決策。
5. 電商自動化:少出錯、快出貨、顧客更滿意
對電商來說,效率就是關鍵。自動化能幫你同步庫存、加速出貨、提升顧客體驗。
- 當顧客下單後,系統會自動寄出含追蹤編號的出貨信
- 並即時更新各平台庫存
- 若顧客放棄購物車或瀏覽促銷頁,系統會自動觸發行銷信件。
- 甚至訂單生成後,出貨標籤都能自動列印與貼上——完全不需人工操作。
6. 產品開發自動化:加速上市、提升品質
在產品研發階段,自動化能幫團隊節省大量測試與協作時間。
- 像是自動測試程式錯誤
- 生成技術文件與報告
- 當新功能上線或 bug 修復完成時,系統會即時通知開發人員。
- 在敏捷開發(Agile)流程中,自動化也能即時更新任務狀態、提醒相關人員變更,讓跨部門合作更順暢。
最終目標是——更快推出產品、更穩定、更高品質。

7. 人資自動化:從入職到離職,都能更流暢
HR 的工作繁雜又瑣碎,自動化能幫團隊大幅減少行政負擔,讓人資流程更流暢。
- 像是新進員工一報到,就會自動收到歡迎信與需要填寫的文件
- 內部推薦制度也能自動追蹤推薦進度與獎勵,減少人工統計的麻煩。
- 另外,系統會自動提醒主管與員工進行績效評估或完成培訓課程;
- 而離職流程則可自動撤銷系統權限、安排資產歸還,讓整個過程更安全、快速又有條理。
8. IT 自動化:少錯誤、快回應,IT 支援更即時
IT 團隊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,尤其遇到伺服器當機、網路異常這類緊急狀況。
- 自動化能幫他們即時建立服務單
- 根據問題類型自動分派給合適的工程師處理
- 還能即時通知受影響的使用者狀態更新。
- 若問題沒在時限內解決,系統也會自動升級通報給更高層主管。
這樣一來,IT 團隊不僅能減少人為錯誤,也能更快恢復系統運作。
9. 客戶服務自動化:讓每一次互動都更順暢
顧客最怕等太久。導入自動化後,從 onboarding 到售後服務都能更高效。
- 新客戶註冊後,系統會立即寄出歡迎信與教學影片,幫助快速上手;
- 客服中心則能根據問題類型,自動把訊息分配給最合適的客服人員,避免顧客被轉來轉去。
- 互動結束後,系統還會自動寄出滿意度調查問卷,蒐集意見以提升服務品質。
- 更棒的是,追蹤進度、回覆通知、問題更新這些流程也能全自動完成,確保顧客從頭到尾都感受到一致且專業的服務體驗。
7 個打造完美自動化流程的關鍵做法
自動化能讓企業更快、更聰明地運作,但別以為只是「按個開關」就能搞定。要讓它真正發揮價值,得先有策略、有步驟地導入。以下這 7 招,能幫你打造一套穩定又高效的自動化系統。
1. 找出流程中最浪費時間的環節
在開始導入自動化之前,先停下來想一想:「我的團隊每天到底把時間浪費在哪裡?」
是不是有人每天都在重複填資料、抄報表、寄提醒信?這些就是最佳的自動化切入點。別急著把所有手動流程都「機械化」,先挑那些最佔時間、最沒附加價值的任務下手,才會看到最大效益。
2. 把關鍵成員都拉進來
導入自動化不只是技術問題,更是團隊協作的過程。別閉門造車——記得和主管、部門主管、第一線員工聊聊他們的痛點。客服團隊尤其值得訪談,因為他們最能看出目前流程是否拖慢客戶體驗。
3. 先畫出完整流程圖,再決定怎麼自動化
確定目標流程後,把每一步拆解出來,思考「哪些可以自動處理、哪些還要人工介入」。
這時可以善用生成式 AI 幫忙規劃。
例如,一家飯店想提供回頭客專屬折扣,就可以請 AI 列出整個作業流程:
- 先搜尋過去三個月內入住的客人
- 檢查是否符合折扣條件(入住天數、房型等)
- 產生折扣碼
- 自動寄出優惠信
- 若兩週內未使用,再自動發送提醒信。
這些步驟透過設定觸發條件與規則,全都能自動完成,不需要人工操作。
小提示:自動化不是要「取代人」,而是讓人專注在更有策略性的工作,比如分析、決策、創新。
4. 從一小步開始,別急著全自動化
自動化不是比快,看的是精準與成效。別急著一次做完所有改造,先挑 1~2 個最花時間又最無聊的任務試試看,例如:「提醒同事任務狀態」、「在不同系統裡重複輸入進度」這類工作。
只要一個簡單的自動化設定,就能幫你把這些瑣事全搞定。先從小規模試行、觀察成果,再慢慢擴大,會比一開始就大改容易得多。
5. 帶著團隊一起學,不要讓他們覺得被取代
自動化多少會改變工作內容,有些人難免會擔心:「我的工作是不是要被 AI 拿走?」
但根據 LinkedIn 的調查,其實有 80% 的人都想學習如何把 AI 用在工作上。
所以關鍵是——別讓自動化成為壓力,而要讓它成為升級。
主管要主動說清楚:
- 新的自動化流程怎麼跑
- 哪些地方仍需要人工參與
- 公司會提供哪些學習資源與培訓
- 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投入在哪些更有價值的任務上
換句話說,讓團隊知道:自動化不是取代他們,而是讓他們更強。
6. 持續觀察、優化流程,就像飛行員監控自動駕駛
別以為流程自動化後就能「放生」。它需要持續檢視與微調。
網安專家 Crystal Morin 用飛行來比喻最貼切:「飛機雖然能自動駕駛,但飛行員從不打瞌睡,他們會全程監控系統運作。」
你可以設定一些 KPI 來監測表現,例如:
- 任務完成時間是否縮短
- 自動化與人工的成本差距
- 自動化後出錯的次數有沒有下降
- 員工或客戶對新流程的滿意度
記得定期回顧,調整參數,讓你的系統越來越聰明。
7. 機器很聰明,但有些事還是得靠人
不是所有事都適合交給機器。當需要同理心、判斷力或情感理解時,人類永遠是關鍵。
想像一位客戶寫信抱怨問題,他要的不是冷冰冰的制式回信,而是一封真誠的、有感覺的回覆。
因此,許多企業都採用「人機協作(HITL)」模式——讓自動化系統處理例行任務,而由人負責需要創意或人際互動的部分。
這樣做的好處是:效率與溫度兼得。機器省時間,人類創價值。這才是最理想的自動化境界。
工作流程自動化工具該具備哪些關鍵功能?
現在的自動化工具琳瑯滿目,從小型創業團隊到大型企業都能找到適合的方案。但重點是——你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功能,才能讓自動化真正發揮效益?
如果你想打造高效率又能規模化運作的自動化系統,以下這些能力絕對是關鍵。而好消息是,這些功能在 monday work management 裡全都一應俱全。
即時洞察 × 企業級透明度
自動化最大的價值,不只是「幫你做事」,而是讓你「看得更清楚」。
有了即時洞察,你能立即掌握流程進度、發現瓶頸,並在問題還沒擴大前就調整策略。
以 monday work management 為例,它能讓你在任何時間點看到整個流程的狀態。
假如你的採購自動化流程突然卡關,系統會立刻發出提醒,讓你回溯上一步操作、檢視是哪個環節出錯。
這樣一來,你不用花時間翻信件或追責任,系統會直接把答案送到你面前。
簡單說——它讓你的決策更快、回應更精準、運作更順暢。

零門檻上手,自動化也能輕鬆玩
別以為自動化一定要會寫程式。現在,就算你完全沒有技術背景,也能靠 monday work management 輕鬆打造流暢又專業的自動化流程。
這個平台是無程式碼(no-code)或低程式碼(low-code)設計,介面直覺、操作簡單,誰都能上手。
不管你在 HR、財務、法務,還是任何部門,都能用內建的模組自由組合、客製專屬的自動化流程。
換句話說——不需要 IT 幫忙,你就能自己打造一套聰明又順手的工作系統。
真正做到:人人都是自動化高手。

想怎麼監控,就怎麼看——完全照你的節奏來
每家企業都有獨特的工作方式,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流程。所以,自動化系統應該跟著你走,而不是逼你改變。
在 monday work management 裡,你可以用拖拉(drag-and-drop)功能輕鬆設計屬於自己的自動化流程,還能建立專屬儀表板,想看什麼資料、怎麼看,全由你決定。
不論你喜歡圖表檢視、表格檢視、進度條、日曆或 KPI 儀表,都能自由組合。平台提供 27+ 種視圖、36+ 欄位與 25+ 種小工具,讓每個部門都能以最順手的方式監控流程。
簡單說,就是讓你「用自己的方式掌控一切」,而不是被系統限制。

跟你愛用的工具完美連動,效率直接翻倍
最厲害的自動化平台,不是要你丟掉原本的工具,而是幫你把所有工具串成一條龍。
不論你用的是 Gmail、Slack、Jira、或 CRM 系統,只要整合起來,資料就能自動流通,無需重複輸入或手動搬資料。
monday work management 可以與超過 200 種應用程式 無縫連結,包括 Zendesk、Salesforce、Zoom、HubSpot、Jira、Dropbox 等常見企業級工具。
這代表你的郵件、會議、專案、銷售紀錄都能同步更新,所有資訊都在同一個平台上流動。
結果是什麼?更順的流程、更少的錯誤、更高的效率。
你不只「省力」,而是「讓整個企業都變聰明」。

隨時隨地自動化,讓工作 24 小時不中斷
在這個講求速度的時代,誰還想被辦公室綁住?
真正強大的自動化系統,應該讓你能在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,都能查看、修改或新增流程。
一個行動友善、反應快速的介面,能讓你的團隊用手機就能完成流程優化,不論在出差、通勤還是在家,都能確保業務持續運轉。
而這正是 monday work management 的強項。
它不只是幫你自動化工作,而是給你一整套「讓策略變成果」的工具。
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成長型團隊,都能用最少的時間、預算與人力,創造最大的產出。
行動工作、即時掌控、自動運行——這就是現代化企業該有的節奏。
RPA(機器人流程自動化)就像一個機器助手,專門處理重複又單一的任務,例如資料輸入或表格操作。 任何工作流程的運作都離不開三個關鍵要素:輸入、轉換、輸出。 任何流程大致都會經歷這五個階段: 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使用像 monday work management 這樣的自動化平台。 靜態流程是一條筆直的路,步驟固定、順序不變。常見問題
RPA 跟工作流程自動化到底差在哪?
而工作流程自動化(Workflow Automation)更進一步,除了能自動化任務外,還能參與「決策過程」,讓系統根據情境自動選擇下一步。
簡單說,RPA 是「照規則行動」,而工作流程自動化則能「理解流程邏輯、靈活反應」。工作流程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什麼?
1. 輸入(Input):每一步所需的資源與材料,例如文件、資料或人力。
2. 轉換(Transformation):把輸入轉化成有用成果的過程,例如計算、審核或判斷。
3. 輸出(Output):轉換完成後的結果,會進入下一階段,推動整個流程往前走。工作流程通常包含哪五個步驟?
1. 啟動(Initiation):確定要執行的流程與目標。
2. 規劃(Planning):安排步驟與分配資源。
3. 執行(Execution):依照規劃開始行動。
4. 監控(Monitoring):隨時追蹤進度、修正偏差。
5. 完成(Completion):所有任務完成並達到目標。
這五步就像是企業的工作節奏,讓每件事都有章可循。要怎麼讓工作流程自動化?
你可以設定「觸發條件(Trigger)」、「規則條件(Condition)」和「動作(Action)」,讓任務自動流轉。
更棒的是,它能和其他工具整合,例如郵件、CRM 或專案系統,打造一條龍式自動作業流程,省時又省力。靜態流程 vs 動態流程,有什麼不同?
而動態流程就像有分岔口的路線圖,可以根據情況變化即時調整。
舉例來說:
● 靜態流程適合固定任務(例如每月報稅)。
● 動態流程則適合複雜任務(例如多部門協作、專案審批)。
如果你不確定該用哪一種,試著畫一張流程圖,視覺化整個過程,你就能看出哪一種最符合實際運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