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自動化早已不只是潮流,而是推動企業營運表現與組織反應速度的關鍵力量。現在有高達 75% 的企業, 將自動化視為競爭優勢,而全球工作流程自動化市場更預計在 2025 年底突破 237.7 億美元。AI 的浪潮,正在全面改變工作方式。
越來越多主管選擇借助 AI 來減少重複性工作、降低營運成本,並讓跨部門決策更流暢。從任務指派、會議紀錄摘要到自動觸發即時動作,AI 工具正在讓團隊運作得更快、更聰明。
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智慧自動化的原理、各大平台(包含 monday work management)是如何實現這些功能,以及哪些領域能最立即感受到 AI 帶來的效益。文中也會提供實際案例、關鍵優勢分析與實用工具清單,幫助你自信地啟動 AI 自動化旅程。
什麼是 AI 工作流程?

所謂的 AI 工作流程(AI workflow),其實就是一套能自動重複執行、結構明確的流程,由人工智慧驅動,用來處理那些繁瑣又複雜的任務。它能減少人工作業、幫助不同部門做出更快更準的決策。這背後依靠的是機器學習、自然語言處理(NLP) 和規則式邏輯等技術,讓系統能跨工具、跨團隊、跨資料運作,像一個隨時在線的虛擬助理。
舉幾個實際例子來說:
- AI 可以根據郵件語氣或緊急程度自動分類請求;
- 能依據人手、專長或任務優先順序,自動派工;
- 從文件中擷取關鍵數值並自動填入報表;
- 把不同語言或團隊間的更新即時翻譯;
- 或替冗長的討論與專案紀錄生成重點摘要。
最新研究指出,多達 91% 的企業在導入自動化後,營運透明度與決策速度都有顯著提升。AI 不只節省時間,更讓整個團隊動得更快、想得更清楚。
AI 工作流程的 4 大階段:讓自動化真正動起來
AI 工作流程就像是企業的隱形幫手,能自動處理從 IT 支援、財務簽核、內容生成 到 銷售線索分配 的各種繁瑣任務。它通常遵循四個清晰的階段循環,讓整個系統像流水線一樣順暢運作:
- 資料蒐集(Data sourcing)
先從不同來源——例如應用程式、資料庫、線上表單或檔案中——取得所有必要的輸入資料。 - 資料分析與模型運算(Data processing & ML analysis)
AI 模型會根據這些資料進行模式偵測、輸入分類或結果預測,找出最有用的洞察。 - 自動決策與行動(Automated decision or action)
當模型得出結論後,就會自動觸發下一步,例如指派任務、更新專案進度或寄出通知。 - 回饋與調整(Feedback & refinement)
系統會根據實際表現和使用者回饋不斷修正,讓自動化越來越聰明、越來越精準。
這整個循環能確保任務持續推進——無論是辨識風險、分流客服票據,還是分配專案職責,都能在不需人力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完成。
AI 工作流程背後的「驅動引擎」
AI 系統並不是憑空運作的,它需要多項技術的完美配合與既有工具的無縫整合。這些核心要素共同構成了一套能「學習、分析、執行」的自動化機制。
機器學習演算法
AI 能從過去的資料中不斷學習、修正,並預測未來的狀況。它能預測專案延誤、找出異常,或根據歷史趨勢推估需求。
自然語言處理(NLP)
讓 AI 聽得懂、看得懂人類的語言。NLP 技術能幫助 AI 自動摘要會議紀錄、分析情緒、理解客服訊息,讓溝通與分類更自動、更精準。
自動化觸發條件
這是 AI 工作流程的「開關」。只要任務狀態變更、表單送出或有 AI 偵測到新洞察,流程就會自動啟動。配合條件與邏輯設計,整個作業能順暢進行,不再需要人工手動操作。
與現有系統完美接軌
要讓 AI 自動化真正發揮威力,關鍵在於能無縫整合進團隊日常使用的平台。無論是 CRM 客戶關係管理系統、財務審核工具、行銷平台,還是共享檔案雲端,AI 都能在這些既有系統間穿梭自如。像 Salesforce、Slack、Gmail、HubSpot 等熱門應用,只要整合到位,資料與任務就能在各平台之間順暢傳遞,完全不用手動搬運。
整個流程是怎麼串起來的?
AI 工作流程的每個環節都像齒輪一樣緊密配合,讓整個系統保持持續運作:
- 輸入資料:來自整合的平台或由使用者手動觸發。
- AI 分析:自動解讀內容、進行分類或數據分析。
- 自動執行動作:例如分派任務、發出提醒,或自動提升優先等級。
- 回饋輸出:將結果即時呈現在你熟悉的工具裡——像儀表板、任務看板或聊天頻道中。
當這些步驟透過現代的 AI Workflow Builder(AI 工作流程建構器) 串聯起來後,企業不僅能讓各種工具互通有無,更能把繁瑣的人工程序自動化、提升營運效率,完全不需要寫一行程式碼。
14 款最強 AI 自動化神器,打造高效工作流程不求人
要選對 AI 自動化工具,先看你的團隊走到哪一步——是剛開始嘗試流程自動化?準備推向全公司?還是已經想讓 AI 幫你打造能自主運作的智慧代理?
這份清單精選了 14 款最實用的 AI 自動化工具,涵蓋從入門到專業等不同層級。無論你是想讓重複任務自動完成,還是想把整個營運流程用 AI 接管,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你的解決方案。每款工具都具備三大優點:
✅ 降低操作摩擦
✅ 提升團隊效率
✅ 與現代化系統完美整合
| 平台 | 適用對象 | 功能亮點 | 起始價格 |
|---|---|---|---|
| monday work management | 想在不同團隊間打造自動化流程的組織 | 可自訂的 AI Blocks 模組,零程式碼就能上手 | $9/人/月 |
| Microsoft Power Automate | 微軟生態圈用戶首選 | 內建 AI Builder,讓你自訂各種智慧流程 | $15/月 |
| Zapier | 非技術人員、行銷或營運團隊 | 用文字提示即可建立 AI-enhanced Zaps | $19.99/月 |
| Bardeen | 在瀏覽器作業、需要自動擷取資料的團隊 | Chrome 原生 AI Playbooks,專為網頁任務打造 | $99/月 |
| Make | 想用可視化拖拉方式設計流程的團隊 | 超直覺 Scenario Editor 拖放介面 | $9/月 |
| MindStudio | 想自行打造 AI 模型與應用的開發者 | 模組化設計、支援 API 與知識整合 | 免費起 + 使用費 |
| Dify | 專業開發者與企業級應用團隊 | 低程式碼建構 AI Agents 與 Workflows | $59/月 |
| SmythOS | 想讓 AI 記住上下文、建立任務代理的團隊 | Step-based Agent Designer + 持久記憶功能 | $39/人/月 |
| Workato | 需要跨部門、跨應用自動化的大型企業 | 上千個預建 Automation Recipes | $10,000/年 |
| QuestFlow | 內容行銷與營運團隊 | AI 模板支援自動摘要與報告生成 | $19.99/月 |
| Digital First AI | 行銷人與創業者 | 可視化 AI 行銷漏斗建構器,策略自動生成 | $39/月 |
| n8n | 想保留最大自訂權限的技術開發者 | 節點式流程 + 自架部署選項 | $20/月 |
| Relay.app | 喜歡用自然語言控制自動化的團隊 | 用文字指令直接生成 AI 自動流程 | $18/月 |
| AgentGPT | 想快速體驗 AI 自動化的小團隊 | 支援 LLM 無程式碼任務工作流 | $40/月 |
這 14 款工具從「入門友善」到「專業可擴充」一應俱全。
如果你想讓團隊從日常瑣事中解放出來、提升效率、甚至用 AI 打造自己的數位助手,這份清單就是你最好的起點。
1. monday work management:讓 AI 幫你把策略變行動的全能工作平台

最適合對象: 想讓部門間協作更順暢、用自動化連結「策略到執行」的中大型團隊。
monday work management 是一款能真正「讓 AI 幫你動起來」的自動化平台。透過可擴展的 AI 工作流程建構器,你可以把公司的策略變成具體執行流程,減少手動操作、降低成本。平台整合了視覺化任務管理+AI 智能模組,像是情緒分析、自動分類、內容摘要等功能,全都不用寫程式就能完成。
最特別的是,它的 AI Blocks 功能讓使用者輕鬆替任何既有流程加上自動化邏輯,打造高效率又聰明的工作方式。
亮點功能
- AI Blocks:支援自動摘要、翻譯、分類與資料擷取
- 模板式建構器:讓自動化流程快速擴展、輕鬆部署
- 即時儀表板:專案進度一目了然
- 企業級安全與權限控管:兼顧靈活與穩定
- 多平台整合:支援 Google Workspace、Salesforce、Slack 等常用工具
價格方案
- 提供免費版本
- 付費方案:每位使用者每月 9 美元起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.7/5
「monday work management 的自訂性超強又好上手。無論是小團隊還是大型專案,都能設計出專屬的工作流程。最棒的是不需要任何程式背景,就能完成自動化與整合設定。視覺介面也非常直覺,讓任務管理更有條理,團隊協作更緊密、效率大提升。」
——Evert P.
2. Microsoft Power Automate:為微軟生態量身打造的 AI 自動化利器
最適合對象: 已經在使用 Microsoft 系統(像是 Teams、Outlook、Excel、SharePoint)的企業,希望透過 AI 將舊系統與雲端應用無縫串接。
Power Automate 是微軟專為現代企業打造的全方位自動化平台,結合了 RPA(機器人流程自動化) 與 DPA(數位流程自動化),能幫助團隊快速建立跨系統流程,不需要太多技術人力支援。
它與 Microsoft 365 與 Azure 深度整合,特別適合大型企業或 IT 部門想優化工作效率、簡化日常任務的情境。
亮點功能
- AI Builder:自動讀取文件、分析情緒與內容
- 桌面流程:支援老舊系統與本機應用
- 預建模板 + 自訂觸發條件:快速部署各種自動化情境
- 強大整合力:完美串接 Teams、SharePoint、Outlook、Excel 等主流工具
- 企業級連接器:支援上百款商業應用
價格方案
- 提供 30 天免費試用
- 付費方案:每人每月 15 美元起(按年計費)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/5
「我特別喜歡 Power Automate 能幫我自動化 Microsoft 365 內的任務。它的介面很直覺、模板豐富、流程編輯器也超好用。能手動測試流程、除錯也方便。更棒的是,和 OneNote、Planner、Surveys 等 Microsoft 工具整合起來超順,想建立或編輯流程的時候,用它最方便。」
——Marco R.
3. Zapier:讓非技術團隊也能玩轉自動化的超實用工具
最適合對象: 沒有工程背景、但想快速自動化日常任務的行銷、營運與客服團隊。
Zapier 是目前最親民的自動化工具之一,能在 6,000 多個應用程式之間建立連動,從 Gmail、Slack 到 Google Sheets、Notion 都能輕鬆串接。
它的 AI 功能讓使用者能用自然語言指令就建立自動化流程,例如:「當有新潛在客戶註冊時,發 Slack 通知並建立 CRM 紀錄」,完全不用寫一行程式。
亮點功能
- AI 自動化指令:用文字就能生成自動化 Zaps
- 靈活條件設定:支援邏輯分支、篩選與延遲步驟
- 整合 OpenAI/ChatGPT:可搭配生成式 AI 建立智慧流程
- 6,000+ 應用串接庫:幾乎所有主流工具都能快速整合
- 行銷/銷售模板:常見場景直接套用,省時又實用
價格方案
- 提供免費使用方案
- 付費版本:每月 19.99 美元起(年繳制)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.5/5
「我超喜歡 Zapier!它幫我把不同工具間的重複操作全自動化,完全不用手動做。設定起來超快又簡單,根本不需要寫程式。現在我每天能省下好幾個小時,所有系統都能自動保持同步,整合過程又快又穩,完全沒壓力!」
——Sanya F.
4. Bardeen:讓瀏覽器變成你的自動化小幫手
最適合對象: 整天泡在 Chrome 裡、需要快速處理重複性工作的營運或研究團隊。
Bardeen 是一款直接在 Chrome 瀏覽器內運行的 AI 自動化工具。它能幫你自動爬取網站資料、整理會議重點,甚至自動寄出後續跟進郵件。對經常做市場調查、報表彙整或內容蒐集的人來說,它根本是救星。
亮點功能
- Chrome 原生自動化:不用額外開 App,就能在瀏覽器中完成各種任務
- AI 協助會議與郵件:幫你摘要會議、撰寫回覆草稿
- 整合 Notion、Gmail、Google Calendar 等常用工具
- 預建 Playbooks:開箱即用,一鍵啟動
- 視覺化編輯器:可自行微調自動化流程
價格方案
- 7 天免費試用
- 年繳方案:每月 99 美元起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.8/5
「Bardeen 幫我們省下了無數人工操作時間。以前要花幾個小時的事,現在幾分鐘搞定,資料準確又穩定,設定起來也超簡單。」
——Corey A.
5. Make:用拖拉就能打造專屬 AI 自動化流程
最適合對象: 想用可視化介面打造進階自動化,並在多個 SaaS 工具之間自由操作的團隊。
Make(前身 Integromat,現隸屬 Celonis)是一款讓你用拖拉就能建構跨平台自動化流程的工具。它支援 Airtable、HubSpot、Notion 等熱門應用,讓你設計從行銷、自動回覆到報表生成的完整工作鏈。
最強大的是它的 AI 模組,能生成文字內容、做分類、翻譯,甚至自動分流任務,讓流程更聰明。
亮點功能
- 視覺化拖放介面:輕鬆設計複雜邏輯、條件分支、多步驟任務
- AI 模組整合:支援內容生成、翻譯、資料分類
- 支援各大行銷/營運/銷售工具
- Webhooks + API:給開發者更深度的自訂空間
- 流程模板(Scenario Templates):可快速複製既有流程
價格方案
- 提供免費使用版本
- 付費方案:每月 9 美元起(年繳制)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.5/5
「我很喜歡 Make!它的功能豐富、操作介面直覺又強大,是少數兼顧靈活與穩定的自動化工具。」
——Alex D.
6. MindStudio:打造專屬 AI 工作流程的終極平台
最適合對象: 想要深度客製 AI 模型、建立自家外掛或整合多重資料來源的團隊。
MindStudio 是一個專為開發者與進階團隊設計的 AI 自動化平台。它能幫你把內部資料、API、以及 AI 模型全都串起來,變成一套靈活又可擴充的智慧引擎。
無論你想打造自家聊天機器人、建立文件解析流程,還是開發能與 HR 系統互通的 AI 工具,MindStudio 都能讓你自由組裝。
亮點功能
- 自訂 LLM 模型整合:可自由選擇、切換或訓練 AI 模型
- Plugin Builder:讓你自行開發外掛,連接 API 或公司內部資料庫
- 多種預設模板:支援行銷、人資、客服等常見應用
- 使用追蹤與模型監控:即時掌握 AI 效能與成本
- AI 工具包:能自動解析履歷、分析文件、辨識影像
價格方案
- 基礎方案免費(僅在 AI Workers 執行時計費)
- 企業級方案可依需求報價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5/5
「我超愛 MindStudio!這個建構器操作起來很順手,他們也一直持續更新新功能,完全緊跟 AI 發展的節奏。」
——Debbie B.
7. Dify:開源 AI 平台,讓開發者快速打造自訂智慧應用
最適合對象: 想打造客製化 AI 應用、同時需要企業級安全性與可擴展性的開發團隊。
Dify 是一款專為開發者打造的開源 LLMOps 平台,能讓你輕鬆開發、部署、管理 AI 代理與自動化流程。
它提供低程式碼的視覺化介面,即使不是 AI 專家,也能快速設計出能回覆、生成內容或執行任務的智能應用。Dify 也支援整合 私有知識庫、外部 API,甚至可 本地部署,滿足企業對資料保護與合規的要求。
亮點功能
- 低程式碼建構器:輕鬆建立 AI Agents、Chatbots、任務流程
- 多樣模板:從文件摘要到自動客服都能直接套用
- API 整合能力強:可與外部資料與內部工具連接
- 支援私有部署:強化安全與企業內控
- 多模型兼容性:支援 OpenAI、Anthropic、Azure OpenAI、Hugging Face、LLaMA2
價格方案
- 免費試用可用
- 方案每月 $59/workspace 起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.3/5
「Dify 超容易上手!我只花一天就完成部署,幫我自動化每天要寄給多位客戶的郵件流程。整合快、客服棒,我甚至打算推薦給同事一起用。」
——Anil S.
8. SmythOS:讓 AI 代理幫你工作,像人一樣聰明
最適合對象: 想建立能自動思考、執行任務的 AI 助手,用於營運、銷售或內部支援的團隊。
SmythOS 是一個專門用來打造自主 AI 代理(AI Agents) 的平台,這些代理能與資料庫、任務管理工具與通訊平台即時互動。
不論是處理客戶潛在名單、客服追蹤,或每日狀態更新,它都能自動完成。更厲害的是,它有 長期記憶功能(Persistent Memory),能理解上下文、記住前一次的任務脈絡,做出更自然的決策。
亮點功能
- 直覺式 Agent 建構器:用逐步流程設計 AI 任務邏輯
- AI 工具整合:自動摘要、分類、分析內容
- Web 整合能力強:支援網頁擷取、排程與 CRM 更新
- 長期記憶系統:能記住上下文,讓決策更智慧
- 支援主流模型:整合 OpenAI 與 Anthropic
價格方案
- 免費使用版本
- 付費方案:每人每月 $39 起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.9/5
「我超愛 SmythOS!它幫我讓團隊更新進度完全自動化,根本不用我操心。介面直覺又彈性高,從簡單任務到完整工作流程都能搞定。特別是它能和 Slack、Google Chat 整合,讓大家隨時同步。感覺它總是比我自己更早知道我需要什麼!」
——Neelakshi M.
9. Workato:企業級無程式碼自動化神器,跨部門都能輕鬆串接
最適合對象: 想在銷售、行銷、人資、財務與客服間打造無縫自動化流程的跨部門團隊。
Workato 是一款功能超強的無程式碼自動化平台,能連結超過 1,000 種企業應用,像是 Salesforce、Workday、Slack、Netsuite 全都能一鍵整合。
它的最大特色是讓企業能快速建立事件驅動(event-driven) 的工作流程,完全不用 IT 幫忙,也不需寫程式碼,就能自動觸發、分析與執行任務。
亮點功能
- 預建自動化 Recipes:開箱即用,快速啟動
- 無程式碼編輯器:拖拉式介面+進階邏輯設定
- 整合主流企業工具:支援 Salesforce、Workday、Slack、Netsuite
- 企業級安全規範:符合 SOC 2、HIPAA、GDPR
- 即時觸發 & 條件式多步驟流程:靈活又穩定
價格方案
- 免費試用與 Demo 體驗
- 年繳方案 $10,000/年起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.7/5
「Workato 的靈活度和可擴展性真的很強!不管是設計複雜流程或整合多系統,都能輕鬆完成。操作介面簡單、團隊支援又超讚,從培訓到流程優化他們都幫了大忙。」
——Christoffer A.
10. QuestFlow:專為內容團隊打造的 AI 寫作與審稿助手
最適合對象: 想讓內容產出、專案更新或內部文件審核變得更輕鬆的團隊。
QuestFlow 是一款輕量型 AI 協作工具,主打用 AI 幫你寫、幫你改、幫你摘要。
無論是專案進度更新、內部報告、部門公告,還是每週重複的寫作任務,它都能快速幫你搞定。介面簡潔、指令直覺,任何人都能上手。
亮點功能
- AI 模板中心:支援翻譯、報告撰寫、草稿生成
- 自動化文件處理:減少重複輸入與人工修改
- 協作設計:團隊可共同檢視任務狀態與版本
- 多平台整合:串接 Slack、Notion、Google Calendar
- 版本追蹤與歷程紀錄:方便回溯修改與內容管理
價格方案
- 提供永久免費版本
- 年繳方案 $19.99/月起,含 7 天免費試用
使用者怎麼說
Product Hunt 評分:4.9/5
「QuestFlow 超直覺!操作簡單、介面清楚,模板設計也非常貼心,讓寫作和審核都變快多了。」
——Mushfiq S.
11. Digital First AI:用 AI 打造你的行銷自動化漏斗
最適合對象: 想讓行銷流程更聰明、更高效的行銷團隊或個人創業者。
Digital First AI 是一款專為行銷人打造的 AI 智能行銷平台。它採用直覺的拖拉式可視化介面,讓你能快速規劃整個行銷漏斗,從內容創作、電子報推送到廣告自動化都能一手搞定。
AI 會根據你的目標給出策略建議,還有現成模板幫助你快速啟動活動、優化投放。
亮點功能
- 視覺化行銷建構器:輕鬆設計完整行銷與內容流程
- AI 策略助理:自動生成行銷漏斗與推廣策略
- 內建行銷模板:支援 Email、廣告、社群活動
- 多平台整合:可連接 Mailchimp、Google Ads、HubSpot 等主流工具
- 為速度而生:快速建立、測試與優化活動
價格方案
- 7 天免費試用
- 方案每月 $39 起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.7/5
「介面簡單、功能實用。能追蹤不同任務之間的依賴關係,幫助我們更清楚掌握整體行銷架構。」
——Sai Pavan B.
12. n8n:開源玩家的最強自動化武器
最適合對象: 想完全掌控自動化流程、追求高自由度與開源環境的技術團隊。
n8n 是一款讓開發者愛不釋手的開源自動化平台。它讓你能清楚看到資料在系統間的流向,並支援 AI 工具、HTTP 請求與複雜邏輯運算。
你可以選擇自己架設伺服器、或使用雲端版本;還能用 JavaScript 寫自訂邏輯,打造完全符合公司需求的自動化架構。
亮點功能
- 自架/雲端靈活選擇:自主掌控資料安全與運行環境
- 節點式介面:支援 350+ 系統整合,操作直覺
- 支援自訂程式碼:可插入 JavaScript 或自建功能模組
- AI 相容性強:整合 OpenAI、Claude、Pinecone 等 AI 外掛
- 進階權限與版本控制:適合企業級協作與長期維護
價格方案
- 年繳方案每月 $20 起
- 自架版本可洽官方報價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.8/5
「n8n 把自動化和 LangChain 結合得太完美了!整個體驗像是把速食店升級成米其林餐廳——一樣方便,但層次更高、質感更強。」
——Brandon N.
13. Relay.app:用自然語言就能自動化所有工具的超聰明幫手
最適合對象: 想在不同平台間協作、但又不想花時間搞懂複雜設定的團隊。
Relay.app 是一款讓你「說一說就能自動化」的工具。你不需要自己手動拉流程,只要用簡單英文描述想完成的任務,它的 AI 自動化建構器 就能幫你搞定一切。
不論是跨平台任務協作、郵件通知、CRM 更新,還是自動生成摘要,都能一鍵完成。
亮點功能
- 自然語言自動化:用句子描述需求,AI 自動生成流程
- 跨平台整合力強:支援 Gmail、Slack、HubSpot、monday.com 等
- 多種模板:新人入職、銷售、自動任務管理一應俱全
- 內建追蹤與協作工具:可查看流程狀態、歷史與團隊紀錄
- 簡單拖放式介面:上手難度比 Zapier 還低
價格方案
- 免費版本可使用
- 付費方案每月 $18 起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4.9/5
「Relay.app 超好用!幾分鐘就能上手。拖拉介面超直覺,比 Zapier 更順手,我也很喜歡能在發佈前測試每一步。常見的 AI 工作流程都已預設好,像是擷取郵件資料或摘要文章都超方便。」
——Christopher M.
14. AgentGPT:輕量級 AI 自動化沙盒,先玩再進階
最適合對象: 想先體驗 AI 自動化威力、還不想投入太多資源的小團隊或個人使用者。
AgentGPT 是一個讓你快速上手的輕量 AI 自動化平台,不需要程式背景,就能用它完成內容生成、回覆訊息、或文件摘要等任務。
它的設計簡單直覺,是團隊在正式導入大型 AI 平台前,試水溫的理想選擇。
亮點功能
- 無程式碼任務建構器:輕鬆建立自動化流程
- AI 模板中心:支援內容撰寫、客服回覆、行銷文案生成
- 快速設定:幾步就能上線運作
- 支援 API 整合:可接入其他業務工具
- 相容主流模型:支援 OpenAI 與多種 LLM
價格方案
- 免費試用可用
- 付費方案每月 $40 起
使用者怎麼說
G2 評分:3.9/5
「AgentGPT 給出的結果非常精準又有創意,幫我們激發了很多新點子。對想試 AI 的小團隊來說,它真的是個超棒的入門工具。」
——Divyam G.
企業怎麼用 AI 工作流程?
現在的企業已不再把 AI 視為未來趨勢,而是日常營運的一部分。從客服到人資,再到銷售線索管理,AI 正在幫助各部門用更聰明的方式完成工作。
以下幾個實際案例,能讓你看到 AI 工作流程如何幫團隊節省時間、提升成效,甚至開創全新的價值。
客服部門:AI 讓回覆更快、體驗更好
AI 自動化讓客服團隊不必再手動分類信件或一封封回覆,現在靠著智慧分流、情緒分析和 AI 自動摘要,客服回應速度更快、準確度更高。
真實案例:
有一家全球軟體公司導入了 AI 客服助手,能即時分析每封來信的情緒。只要偵測到語氣緊張或負面,系統就會自動把訊息優先轉給資深客服處理;一般問題則交由聊天機器人或第一線支援團隊解決。結果不僅縮短了平均回覆時間,也避免了重要問題被遺漏。
常見的 AI 自動化應用包括:
- 依照語言、情緒與緊急程度,自動分類與分配客服工單
- 將冗長的郵件討論自動摘要,方便客服快速接手
- 由 AI 產生回覆草稿或下一步建議,提升一致性
- 根據語氣或關鍵字,自動升級複雜案件給主管
這些智慧流程讓客服不再被大量重複工作綁住,能把時間用在真正需要人性化關懷的地方,也讓整體客戶滿意度明顯提升。
AI 如何徹底改變人資入職流程:從繁瑣到流暢
過去的人資入職作業總是又慢又雜——表單一堆、追進度又麻煩。現在靠著 AI 自動化流程,這些瑣事幾乎都能交給系統搞定。從文件處理、培訓規劃到排程安排,AI 都能讓整個 onboarding 流程變得又快又精準。
真實案例:
一家正在快速成長的企業,把 AI 與自動化工具結合進入職系統。新員工只要上傳文件,OCR 就能自動擷取資料、分類、驗證;AI 會根據職位與能力差距,自動推薦培訓內容;HR 也能在系統上即時看到每位新人的學習進度。整個 onboarding 不僅節省大量人力,效率還提升了一倍以上。
AI 在入職流程中的應用方式
- 自動填表:上傳履歷與文件後,系統自動帶入資料,免去重複輸入。
- 智慧培訓路徑:AI 依照職位與技能差距,自動配對學習課程。
- 自動發佈政策與簽收追蹤:確保新員工都收到並確認重要規章。
- 自動排程說明會:協調各部門時間,自動安排入職培訓場次。
💡 小建議
許多企業會先設計一個結構化的培訓模板來搭配自動化,確保每個新人都能學到核心技能、接收相同的教育內容。這樣一來,HR 與主管不僅能維持一致的訓練品質,也能更快擴大量能,在公司成長期依然保持 onboarding 體驗順暢又專業。

當 AI 接手了那些繁瑣的行政與排程工作,再搭配完善的培訓藍圖,人資終於能喘口氣,把重心放在更有價值的事上——像是打造更有溫度的企業文化、陪伴員工職涯發展。
他們不再只是「執行入職流程」的角色,而是真正成為引導團隊成長、凝聚向心力的推手。
AI 如何讓銷售團隊更聰明、更高效
對銷售團隊來說,時間就是業績。AI 工具正好能幫他們把時間花在刀口上——在對的時間,找到對的人,說對的話。
實際案例:
一家 B2B 公司把 AI 整合進 CRM 系統後,能即時根據潛在客戶的行為、公司背景與過往成交紀錄自動打分。只要某個潛在客戶的分數達標,系統就會立即指派任務給業務,並附上重點摘要,例如該客戶最近開過哪些信、瀏覽了哪些頁面、之前談過哪些交易。
這讓業務能瞬間掌握狀況,開口就精準命中對方需求。
AI 在銷售中的常見應用包括:
- 潛在客戶評分與排序:根據互動頻率、產業契合度、自動挑出最有機會成交的名單
- 智能內容生成:AI 代寫電子郵件或電話開場白,量身打造最合適的溝通語氣
- 資料強化:串接第三方公司數據,補齊客戶資訊
- 交易預測:AI 監測交易進度,提前警示可能流失的機會
有了這些自動化輔助,銷售人員不再被 CRM 輸入與名單分析綁住,能把時間真正用在建立關係與成交上,讓整體團隊效率翻倍。
AI 自動化能帶來什麼?成效可見,但挑戰也不小

AI 自動化早已不只是口號——它正讓各產業看見實際成果。從節省人力成本、加快決策速度,到讓流程執行更穩定,AI 正在重新定義「效率」的標準。
但想把這些效益擴大成長期優勢,光靠導入技術還不夠。真正關鍵在於:
有沒有清楚的策略、穩固的架構,還有能長期配合企業發展的工具。
換句話說,AI 自動化不是一場短跑,而是一場需要策略思維的長線進化。
團隊用 AI 工作流程後,效能提升在哪裡?
導入 AI 自動化的企業幾乎都在說:「效率真的有感!」
根據 Google 2024 年生成式 AI 投資報酬報告,有高達 74% 的企業在導入第一年內就看到了 ROI。
而 Retool 的調查更指出,天天使用 AI 的人,有 64.4% 的生產力顯著提升,但若只是一週用一次,成效就掉到 17%,偶爾用更只有 6.6%。
換句話說,AI 的威力不只在於「導入」,而在於「持續使用」。
在實際應用上,這些效益最常體現在:
- 回應更快、審批時間縮短:不用再苦等層層簽核。
- 重複性行政工作減少:AI 自動幫忙處理表單、歸檔、更新。
- 資料與決策更一致:減少人為錯誤,讓每個環節更準確。
- 流程更透明:清楚掌握瓶頸、延誤與績效走向。
最重要的是,AI 幫團隊從瑣碎事務中解放出來,讓時間能真正花在解決問題、服務客戶、與創造價值上。 過去那種「忙著救火」的日子,正在被更智慧、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取代。
導入 AI 自動化的挑戰:問題不在技術,而在人
雖然大家都在談 AI,但真正能「全面落地」的公司,其實只有少數。根據麥肯錫(McKinsey) 的報告,全球只有 1% 的企業 認為自己已經成功把 AI 規模化。
換句話說,大多數公司都還在摸索階段。
Writer 2025 年企業生成式 AI 調查甚至發現,42% 的高層主管坦言 AI 導入過程「讓公司內部撕裂」。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也提到,導入 AI 後內部衝突變多——部門搶功、責任不明、優先順序不同,甚至連誰來「擁有」 AI 專案都成了爭議。
除了組織矛盾,技術問題也同樣棘手。根據 Vellum 2025 年 AI 現況報告:
- 57% 的企業遇到幻覺問題——AI 說得頭頭是道,但內容其實錯誤或誤導。
- 43% 不知道該先做哪個 AI 專案。
- 38% 缺乏專業人才,沒人懂怎麼維護與優化 AI 系統。
這些「幻覺」可能讓系統輸出錯誤摘要、給出不準的建議,甚至錯誤地分派任務。這也是為什麼人工監督、驗證流程與品質控管還是不可或缺。
其他導入常見風險
- 責任歸屬模糊:沒人知道誰在主導 AI 專案。
- 資料品質差:AI 根據錯誤資訊做出錯誤判斷。
- 員工抗拒心理:擔心 AI 取代自己工作,不願配合。
- 部門孤島化:各自導入、缺乏整合,導致效果分散。
但這些挑戰並不代表 AI 行不通,而是提醒企業:
AI 導入的關鍵不在技術,而在「人」。
成功的企業都懂得先讓人上軌道,再讓技術上線——他們會指定 AI 專案推動者(AI Champion)、及早整合決策者,並在導入前就進行變革管理。
唯有這樣,AI 才不只是個炫技工具,而是真正能改變組織文化的動能。
打造成功 AI 工作流程策略:從一個小實驗開始
AI 已經不只是科技趨勢,它正在改變團隊工作的方式。從減少人工操作、加快決策,到提升執行效率,AI 幾乎可以介入每個流程。
但要真正讓它「發揮規模化效益」,光是導入技術還不夠——你需要策略、結構,還有對的工具。
根據麥肯錫(McKinsey)的調查,92% 的企業計畫在三年內加碼投資 AI,但目前只有 1% 的公司認為自己真正達到成熟階段。這個落差,就是你搶先一步的機會。
1. 一步到位的關鍵:從小開始,做到好
最聰明的做法不是一口氣全面導入,而是先挑一個能看見成效的應用案例來試。
這個案例應該要能創造明確價值,卻不需要大規模改造現有流程。研究指出,有明確 AI 策略的企業,成功率幾乎是一般公司的兩倍。
舉例來說,你可以從一些耗時又重複的人工工作開始著手,例如:
進度報告、資源規劃、文件分類、任務分派等。
有了合適的 AI 平台,這些流程幾天內就能自動化,不用再拖上幾個月。
幾個判斷起點的問題:
- 哪些任務經常拖慢進度或延誤決策?
- 哪些資料常被遺漏或重複?
- 哪些交接點總是出現摩擦?
- 哪些重複性更新能交給自動化處理?
當你找到好的試點後,先啟動 1~2 個明確的案例。選那些:
- 可自動化、可重複、耗時高的流程
- 有明確的衡量指標(例如時間或準確度)
- 失敗成本低、不會影響整體營運的項目
像這些應用就很適合起步:
- 根據情緒或關鍵字自動分配客服工單
- 讓 AI 生成會議摘要或專案進度報告
- 自動替文件加上分類或標籤
別急著客製化,善用內建模板與自動化功能,能讓你快速上手又節省資源。
重點不是炫技,而是要看到實際成果。
衡量成功的方式可以包括:
- 節省了多少人工時間
- 錯誤或重複交接的減少比例
- 員工與客戶的滿意度提升
最成功的企業,都有一個共通點:他們不是在「導入 AI」,而是在「用 AI 解決問題」。
當 AI 真正融入你的系統與日常流程,它就不再是外掛,而是工作的一部分。
像 monday work management 這類平台,內建了可視化模板、無程式碼自動化與 AI Blocks,能讓團隊輕鬆開始 AI 導入——不需要大改流程,也不怕影響日常運作。
2. 讓你的「AI 內部推動者」發揮最大力量
別小看員工主動使用 AI 的力量。如今,94% 的人已經熟悉生成式 AI 工具,更有 35% 願意自掏腰包購買工具來幫助工作。
這代表一件事:AI 已經不只是技術部門的事,而是每位員工都能驅動的轉型動能。
對企業來說,這正是讓 AI 落地的最好時機。
根據最新研究,77% 的 AI 使用者都有潛力成為「AI 推動者(AI Champions)」——他們樂於學習、願意分享,並能把 AI 真正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。
想讓這些內部推手發揮最大效益,你可以這樣做:
- 制定明確的實驗與開發準則:讓大家知道什麼能做、什麼不能做。
- 提供與業務相關的起始模板或範例:降低門檻,讓員工更快上手。
- 建立權限與治理制度:避免重複建系統、資訊孤島或風險外洩。
當員工知道方向、有工具可用,又受到公司支持時,他們會自然成為推動變革的力量。
這樣的「AI 內部倡導者」,不只加速導入,也能幫助整個組織更快看見成效。
3. 安全與合規:AI 導入的底線與信任基礎
AI 的導入絕不是「速度越快越好」,真正重要的是——安全、治理、信任。
根據調查,將近三分之一(33.5%)的企業將「資料安全」列為 AI 導入的首要顧慮。
大家都想提升效率,但更需要確保數據不外流、不被濫用。
導入 AI 的安全守則:
- 角色分級權限控管:明確誰能啟用或設定 AI 功能。
- 符合國際標準:如 SOC 2、GDPR,確保資料合規。
- AI 使用透明化:讓所有人清楚知道 AI 在哪裡、怎麼被使用。
不過,問題往往不只在技術,更在「政策不清」。
根據 Retool 的研究,有 27.3% 的員工私下使用 AI 工具而沒告知公司,因為他們不知道公司允許什麼、不允許什麼。
這會讓公司陷入潛在的合規風險——尤其當牽涉到個資或商業機密時。
要避免這類「影子 AI」現象,企業可以這樣做:
- 訂出明確的 AI 工具使用政策與審批機制
- 在各部門指定 AI 負責人(AI Steward),確保一致性
- 把 AI 培訓納入組織變革管理中
- 表揚安全導入的成功案例,建立正向循環
AI 安全不是 IT 的專利,而是一項策略任務。
當企業能同時兼顧技術控管、清楚規範與透明溝通,AI 的導入就能安全、可靠,並真正成為組織長期的成長引擎。

你的團隊準備好迎接 AI 工作流程的下一步了嗎?
在讓 AI 進一步擴大應用前,先問問自己幾個關鍵問題,看看團隊是否具備好起跑的基礎:
- 我們的核心流程是否標準化、可重複?
- 我們的工具能否與支援 AI 的平台無縫整合?
- 團隊成員是否願意學習無程式碼/低程式碼工具?
- 我們是否知道哪裡花了最多人工時間?
- 團隊裡是否已有能推動 AI 落地的「內部倡導者」?
如果你對大部分問題都能回答「是」,恭喜——你已經站在非常好的起點上。
但如果還有幾個地方不太確定,也別急著跳進自動化。先把流程畫清楚、列出可改善的重點,再凝聚各部門共識,確保方向一致。
當你準備好要真正把 AI 落實到工作中時,monday work management 可以幫你少走許多彎路。
它內建的 AI Blocks、直覺式儀表板、以及自動化模板,讓團隊能輕鬆從「手動作業」進化成「智慧系統」,不用寫程式、不需大改流程,就能逐步升級效率。
聰明啟動、穩健擴張,讓 AI 為你的團隊創造真正的價值。
當然適合!如果你是小型團隊、資源有限,但又想減少那些天天重複的瑣碎工作,AI 工作流程會是超實用的幫手。 完全不需要。現在的 AI 工具幾乎都走「無程式碼(no-code)」或「低程式碼(low-code)」設計, 可以,而且效果非常好。 AI 工作流程就像一條「規劃好的自動化路線」,按固定步驟執行任務——例如表單分派、報告更新。常見問答
AI 工作流程適合小團隊嗎?
很多平台都有免費或入門版本,讓你可以快速試用、邊學邊上手。需要會寫程式才能用 AI 嗎?
只要用拖拉式介面或套用模板,就能打造屬於自己的自動化流程。
所以即使不是工程師,也能輕鬆玩轉 AI。AI 工作流程能跨部門用嗎?
AI 自動化不只能協助人資處理入職流程,也能幫財務對帳、營運排程、銷售追蹤潛在客戶。
它能串起不同部門的工具,打破資訊壁壘,讓交接變得更順暢、決策更一致。AI 工作流程跟 AI Agent(AI 代理)有什麼不同?
而 AI Agent 更像是一位「能自主思考的助手」,它會根據情境判斷、調整策略,甚至能獨立完成多步驟任務。
簡單說:AI 工作流程是按劇本走的系統,AI Agent 則是會即興演出的夥伴。
本篇文章的內容僅供參考使用。根據 monday.com 的了解,所有資訊在發佈時都是正確且最新的。不過,我們仍建議讀者在採用前,自行再次確認相關資訊的正確性與時效性,以確保內容符合你的實際需求。
